Friday, December 28, 2012

為何視網膜剝離手術後,明明網膜復位了,視力還是不好呢?

在成功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術後,有些病人會抱怨視力恢復不佳,或有視物扭曲、變小、色調偏暗等情形,但經視網膜醫師仔細的眼底鏡檢查,明明網膜復位了,並未發現嚴重的問題,而很難與病患有效的溝通解釋。

近年針對波及黃斑部(視網膜中央)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手術後的追蹤研究發現,將術後視網膜都成功復位的眼睛接受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檢查,2.3% 到 9.3% 發現有視網膜下積液存在,直到術後2至11個月(平均6.3個月)才吸收。視網膜下積液有時會影響術後視力的進步,但針對有視網膜下積液的病患安排螢光眼底攝影,並未觀察到血管滲漏與管壁著染現象。

視網膜下積液之延緩吸收可能與冷凍治療的使用及視網膜下的沈積物有關係,因為冷凍治療會破壞血液視網膜屏障,使色素蛋白凝聚在視網膜下,引發滲透效應逆轉,促使積水由脈絡膜微血管叢流向視網膜下的空間,而導致視網膜下積水之延緩吸收。最新發表論文已利用電子顯微鏡證明視網膜下積液中存在豐富的蛋白質。

鞏膜扣壓也被觀察到會影響脈絡膜的血流,改變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的極性,造成液體滲漏。術後發炎也可能導致視網膜液體堆積,彰基眼科部的研究發現術後服用類固醇因控制發炎,可減少視網膜下積液的發生率,並且有助吸收。此外,年輕人的玻璃體較黏稠,所以視網膜下積液的吸收較年長者慢些,甚至持續至術後六個月到一年。

自從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廣泛應用於眼科檢查後,開始陸續有關於成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術後持續視網膜下積液的報告,但對於是否會影響最後視力仍未有定論。因為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能偵測出以眼底鏡檢查與螢光眼底攝影所不能發現的視網膜下積液,所以建議可應用於術後視力延遲恢復的病患檢查,以幫助良好的醫病溝通。

成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術後持續視網膜下積液,除文獻報告的雷射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可嘗試外,大多不需特別治療,以時間換取進步,但視網膜醫師必須耐心說明,使病患安心等待。


術後視網膜已成功復位,接受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檢查,發現黃斑部有視網膜下積液存在。



術後四個月,接受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追蹤檢查,發現黃斑部視網膜下積液已吸收,視力也進步。

2 comments:

Jessie said...

醫生您好, 我在網路上搜尋到您的文章. 我在去年七月動了鞏膜環扣手術, 手術完後的半年持續回診檢查, 積水以緩慢速度消退, 半年前出國念書,至今一年了視力還是沒有恢復, 視野看到的還是破碎且狹窄, 因為目前沒有辦法回台灣回診, 想請問醫生, 有什麼方法可以訓練或幫助視力恢復, 謝謝!

另外想請問, 因為兩眼視差太大, 所以會造成開刀的那隻眼睛睫狀肌無力形成大小眼嗎? 請問有沒有方法改善呢, 謝謝?

blinddoc said...

可能還是要讓眼科醫師詳細檢查後

才能給您適切的治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