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6
Saturday, October 31, 2015
舊瓶裝新酒「Eales' disease」
「Eales' disease」是由 Henry Eales 在西元 1880年首先報告,當時認為是非發炎性的網膜疾病,後來演變為視網膜血管的自發性發炎疾患(主要是影響靜脈)。病徵是反覆發作的視網膜與玻璃體出血,造成忽然視力下降。近來研究文獻認為 多與結核病(tuberculosis)相關,多發生於特定地區(如印度),與特定年齡層(15 到 40 歲)。
在2013年Journal of Opthalmic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有一篇關於「Eales' disease」診斷與治療的回顧,Biswas等人提出新的疾病分期系統,Stage I 為Periphlebitis of small (Ia) and large (Ib) caliber vessels with superficial retinal hemorrhages,Stage IIa 為 Capillary nonperfusion,Stage IIb 為Revascularization elsewhere/of the disc,Stage IIIa 為Fibrovascular proliferation,Stage IIIb 為Vitreous hemorrhage,Stage IVa 為Traction/combine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Stage IVb 為Rubeosis iridis, neovascular glaucoma, complicated cataract, and optic atrophy。
關於「Eales' disease」的致病機轉,現在多認為與結核病及對tuberculoprotein的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相關。50-70% 從Eales' disease 病患眼裡拿出的視網膜上膜以聚合連鎖反應(PCR)可驗出結核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其中MPB64 gene是最常被檢出的。但用玻璃體檢體培養並沒有長出結核桿菌,據以推論「Eales' disease」患者眼內可能沒有帶活菌,只有無活性的菌體或結核桿菌的片段 DNA。有研究推測「Eales' disease」免疫發炎造成的組織傷害,是被隔絕於眼球內的無活性結核桿菌所誘發,因為還是與典型的結核性視網膜血管炎大多發生於雙側,且發炎較嚴重有所不同。
「Eales' disease」的治療,包括(一)藥物治療:在活躍的血管周圍炎階段,皮質類固醇是主要使用的控制發炎藥物;如果病患皮膚結核菌素測試陽性,可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為期九個月。黃斑部水腫雖少見,但發生時,可使用後結膜下注射triamcinolone。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C和A,胡蘿蔔素,銅,鋅和硒。當病患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時,可考慮使用cyclosporine或 azathioprine。(二)網膜雷射治療:針對微血管無灌注的網膜,可施予雷射治療。(三)玻璃體內注射藥物:由於網膜缺血與慢性發炎,造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上升,所以玻璃體內注射bevacizumab,有用來使用於消退新生血管,雖然可能使玻璃體出血加速吸收,但亦可能增加牽扯性視網膜剝離的風險;至於以 ranibizumab 或 aflibercept 治療目前沒有報告。此外玻璃體內注射triamcinolone,雖可降低發炎,但有青光眼與白內障的併發症。(四)玻璃體切除手術:針對吸收緩慢的玻璃體出血,或併發視網膜剝離時,可進行手術治療,包括眼內雷射等術式。
近來已傾向於將「Eales' disease」稱為presumed tuberculous retinal periphlebitis,可用抗結核藥物加上短期口服類固醇來治療。若檢查結果排除結核感染,則可稱為 idiopathic occlusive vasculitis。但皮膚結核菌素測試缺點有判斷不易、需要專業受訓人員,病人需要48 至72 小時回診,在施打過卡介苗族群或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患者易產生偽陽性。在免疫不全患者如愛滋病毒感染者則易呈現偽陰性。
全血丙型干擾素檢驗(T-cell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QuantiFERON) 為免疫診斷方法,可測量 T cells 因為特異性結核分枝桿菌抗原刺激所製造的丙型干擾素;感染過結核的淋巴球會活化並分泌丙型干擾素,再經由 E L I S A (Q F T - G )或 E L I S P O T 的方法(T -S POT . T B)來進行丙型干擾素的偵測及定量;越多結核分枝桿菌,全血檢測出的量越高。全血丙型干擾素檢驗可據以分辨施打過卡介苗族群或實際感染的病患,但是無法區別潛伏性結核和活動性結核。最近的研究顯示全血丙型干擾素檢驗對於結核性葡萄膜炎的診斷,優於皮膚結核菌素測試。此外可考慮安排核磁共振鑑別診斷視神經炎引發之視網膜新生血管。
「Eales' disease」這個病名,也許有天會成為歷史名詞。
Posted by
blinddoc
at
10/31/2015 07:06:00 A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unday, September 06, 2015
未雨綢繆
老花眼目前沒有預防或根治方法,無法像近視可以藉由藥物控制避免增加太快。
有人以為老花眼鏡會愈戴度數愈深,所以拒絕戴老花眼鏡,其實不管有沒有戴老花眼鏡,因為水晶體越來越失去彈性,伴隨睫狀肌調節力量減弱,還是會約五年增加五十度。
可以使用一些撇步,來改善生活不便。
1. 避免在四十歲前就老眼昏花,不宜長時間盯著電腦平板或手機螢幕,最好每30分鐘就休息一會,伸展四肢看看遠方,放鬆繃緊的睫狀體肌肉。
2. 四十歲之後,原來是近視的人,若工作上需要大量閱讀或使用電腦,可以考慮照原本近視度數減少一百至一百五十度來配戴眼鏡,用以抵銷老花眼。閱讀文件或生活中看近物時,大致可以清晰。只有開車或必須看遠很清楚時,才需要戴完全矯正的眼鏡。
3. 不要在路邊攤買老花眼鏡,因為每人雙眼度數不見得都相同,除了遠視近視外,還會有散光;必須由眼科團隊精確驗光試戴,選擇磨製光滑合格的鏡片。正確的雙眼瞳孔距離、眼睛到鏡片距離、精確光學中心,及適當鏡面傾斜度,全都到位,長期使用才會安全舒適。粗糙的鏡框與磨片,不僅會傷害眼睛,也可能侵蝕眼周皮膚。
4. 近視合併老花,若想接受雷射手術治療近視,近視度數最好超過四百度,如此接受雷射手術才能達到預期改善效果。
Posted by
blinddoc
at
9/06/2015 03:36:00 P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Tuesday, August 18, 2015
破解老花眼全攻略
![]() |
簡易老花眼鏡 |
什麼是老花眼?
當人們發現要把說明書拿遠一點才看的清楚,看報紙或剪指甲時覺得吃力,看遠看近調節有時間差。常覺得閱讀時只看一會就開始疲勞酸澀,而且光線越暗越模糊,兩眉之間會酸痛,甚至頭痛噁心,老花眼已悄悄上身。
為何會老花眼?
水晶體位於眼球內的瞳孔後方,形狀有如雙凸透鏡,類似相機鏡頭。水晶體周圍連結彈性組織,稱為「懸韌帶」,再固定於睫狀體。水晶體的厚薄可以因睫狀體的收縮或放鬆,帶動懸韌帶的鬆緊而改變。當水晶體變薄使人類可看遠,水晶體變厚可看近。
正常水晶體外由被膜包覆水溶性蛋白質所構成,但因吸收環境中可見光和紫外線同時,水溶性蛋白質會因光變性,成為不可水溶性蛋白質;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變愈大愈厚,也會越來越沒有彈性,改變形狀的能力愈差,再伴隨睫狀肌力量減弱,調焦能力於是降低,初期造成老花眼,水晶體混濁程度日漸嚴重,就形成白內障,造成視覺障礙。
如何改善尚未白內障的老花眼?
年齡45至50歲的人其調焦力會逐漸降低至小於2 屈光度,然後在70歲時會降低到0屈光度,水晶體就幾乎無法調焦。老花眼症狀約以40歲為分界,近視眼者約45歲開始有感覺,遠視眼者可能約38歲就有困擾。初期可以將室內光線調亮,手伸長些,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就是配戴老花眼鏡。
因為老花眼是生理老化過程中所表現的症狀,到目前為止,並無藥物、食物或運動可以預防它的產生。但如果有視覺疲勞症狀,可用眼藥水減輕症狀。
![]() |
年齡、水晶體調節力和老花眼鏡所需度數參考表 |
為何有些人在得到白內障初期會有「視力的第二春」?
有些人的白內障是水晶體中心的晶核均勻變硬,形成固定的雙凸透鏡,類似看近的放大鏡功能,會自覺看近變得較清楚,但隨著白內障混濁程度日漸嚴重,接著而來就是視力降低。 如何改善已經白內障的老花眼? 白內障初期,若試戴合適度數還能得到夠用視力,可以先配戴眼鏡。但若仍無法有效改善視力,且影響日常生活時,就應該接受白內障手術。
如何改善已開好白內障手術的老花眼?
一般白內障術後,若植入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僅能提供看遠清楚的單一功能,閱讀時尚需配戴老花眼鏡,或預留一點近視來解決老花問題。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具備看遠和看近的功能,可以提高生活品質,降低老人對眼鏡的依賴,同時改善白內障及老花問題。
Posted by
blinddoc
at
8/18/2015 03:29:00 PM
1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unday, July 19, 2015
正確診斷黃斑部病變的利器 - 沒有輻射線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
網膜是形成眼球壁最內層的薄膜,功能相當於照相機底片,使我們能看到外界物體。而黃斑部位於網膜中央,雖然只是長軸三毫米橫向橢圓形,卻是感受精細視力最重要構造。
任何黃斑部的病變都會引起視力急劇下降,在視覺中心造成絕對暗點,或看東西扭曲變形等症狀;在周邊網膜較大的破洞對視力的殺傷力,有時反而不及病灶較小的黃斑部病變。
所謂黃斑部病變,廣義來說只要是發生在黃斑部的問題,都可以統稱為黃斑部病變。常見問題包括:網膜內積水引發水腫、微血管管壁損壞出血、含膽脂結晶的黃色滲出物沉積、網膜微血管擴張或鼓脹造成微血管瘤、黃斑部中心產生裂孔、黃斑部表面增生皺褶、黃斑部視網膜劈裂、玻璃體對黃斑部拉扯等。
這些目不暇給的診斷,都因「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 的發明而讓眼科醫師對黃斑部病因的判讀更為清晰詳盡。雖然冠上「斷層掃描」,但這項檢查沒有輻射線,不須注射顯影藥劑,使用 700 到 1000 奈米比可見光波長更長的紅外光源,是非接觸式、非侵入性眼科影像診斷技術,軸向解析度高達 5微米,解像力極佳。
正確診斷才能提供病患有效治療,例如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圖一)引起的出血、或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可以使用眼球內注射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抑制劑或是類固醇藥物,來改善或穩定視力。初期黃斑部裂孔、或拉扯範圍較小的玻璃體黃斑部牽引症,已可透過注射蛋白質酶,來改善病況。
![]() |
可打針治療的黃斑部病變 |
而較大的黃斑部裂孔、黃斑部表面皺褶、黃斑部視網膜劈裂(圖二)、拉扯範圍過大的玻璃體黃斑部牽引症,則必須藉由玻璃體切除手術清除拉扯的不正常增生組織。
![]() |
應該手術治療的黃斑部病變 |
由於黃斑部病變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僅有類似近視或老花的視力模糊,若只發生在單眼,患者通常難以即時察覺;平時可透過自我檢查,如雙眼輪流看磁磚、棋盤等方格,觀察是否有直線扭曲。
![]() |
阿姆斯勒方格表(上為正常,下為變形) |
Posted by
blinddoc
at
7/19/2015 06:56:00 A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Monday, January 05, 2015
視網膜剝離簡介
Posted by
blinddoc
at
1/05/2015 07:11:00 PM
11
comments
Friday, March 14, 2014
視網膜靜脈血管阻塞眼內注射治療
寒流來襲,腦中風病例頻傳,要小心「眼睛中風」也可能無聲無息侵門踏戶。
視網膜血管堵塞就是俗稱「眼睛中風」,包含「視網膜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阻塞」。而依阻塞位置不同,又可分為分支視網膜動(靜)脈阻塞、與中央視網膜動(靜)脈阻塞。
視網膜血管阻塞成因包括:凝血機制異常,血糖、血脂或膽固醇過高,高血壓控制不佳,血管硬化等。致病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連續熬夜等。青光眼患者,因眼壓過高,罹患機率也上升。
眼睛中風主要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生時間常在早晚溫差大的冬天;但即使青壯年也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近來也有年輕急診科醫師,因醫療工作勞累,引發視網膜靜脈阻塞。
視網膜靜脈阻塞,會造成視力突然下降;若阻塞嚴重不治療,不僅引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最嚴重會引起青光眼,非但失明,且眼部會劇烈疼痛。
所以一旦發現視力異常,應馬上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有些病人從不關心自己是否有眼科疾病或內科疾病,因此毫無警覺;所以一經診斷眼睛中風,眼科醫師除搶救視力外,會轉介病患至內科檢查治療。
網膜靜脈阻塞內科處理原則,包括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針對根本疾病治療,避免眼部復發以及腦中風,並給予藥物預防血栓繼續形成與改善血液循環。
至於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眼科治療,在視網膜靜脈阻塞初期,可將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或類固醇藥物注射入玻璃體內,降低黃斑部水腫及促進視網膜出血的吸收,以改善視力。
如有廣泛微血管阻塞,可作全視網膜雷射,以減少不正常血管形成。併發玻璃體出血和視網膜剝離時,則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
新生血管抑制因子藥物效果大多維持一個月,視病情變化,可能需要每月注射一次;有一種長效緩慢釋放劑型類固醇藥物,已在台灣核准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可維持四到六個月藥效,不用經常眼內打針增加注射風險,青光眼或白內障併發症也較少。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病患必須自費。
![]() |
網膜血管阻塞造成網膜水腫 |
![]() |
治療後水腫明顯改善 |
Posted by
blinddoc
at
3/14/2014 08:15:00 P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unday, October 27, 2013
葡萄膜炎最新眼內注射治療
民眾對於眼部疾病的瞭解,如學童常見的近視、或中老年人的白內障,多半耳熟能詳;但乍聽到葡萄膜炎,不僅對於疾病名稱感到陌生,更遑論治療方法。
葡萄膜是眼內具緻密血管的組織,因為呈深紫色,因而得名。當葡萄膜發炎就是葡萄膜炎,由於葡萄膜含豐富血流,供應眼球重要組織營養,因此葡萄膜發炎,便可能造成角膜、視網膜、鞏膜、與視神經的損傷,所以葡萄膜炎遠較其他眼表面的結膜炎、或角膜炎更容易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大部份葡萄膜炎若早期正確診斷,積極藥物或手術治療,多可控制病情;但若延誤就醫,就可能引發併發症,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壞死等。 美國葡萄膜炎佔每年眼盲病因一成,所以已開發國家將葡萄膜炎列為致盲首要疾病之一。
葡萄膜炎的常見病因可區分為有菌的感染性葡萄膜炎、與無菌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後者多侷限在眼部,但部分合併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等,對於葡萄膜炎最好能針對確切病因進行治療。
由於葡萄膜炎初期不易確定病因,且病程發展複雜,所以治療方法雖不完全一樣,但控制眼內發炎是治療首要目標,以挽救視力。控制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劑、與免疫抑制劑。
類固醇藥物對葡萄膜炎有重要療效,因為它具有抗發炎作用,可以防止眼組織進一步被破壞。但使用大劑量全身性類固醇,可能造成免疫能力過低,而致醫源性感染、藥物性肝炎的可能性。而眼部注射類固醇,雖可減少全身性副作用,但特別在玻璃體內注射,可能引發白內障或青光眼等問題。
針對此一治療的兩難,近來有一種長效緩慢釋放劑型的類固醇藥物,已在台灣核准;是在施打後,藥物緩慢釋放,達到量小但長效作用,可維持四到六個月藥效。病患不用經常眼內打針增加注射風險,也不易產生早期劑量太大,可能造成青光眼或白內障等併發症。
此類新型類固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病患必須自費。但願近期內的將來,能通過健保給付,減輕台灣葡萄膜炎病患負擔。
Posted by
blinddoc
at
10/27/2013 10:42:00 AM
12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Monday, April 01, 2013
早期診斷奎寧治療引發的眼部視網膜病變
風濕免疫科醫師常使用奎寧 (Plaquenil)藥物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調節免疫功能,一般來說奎寧如未超過藥品仿單所建議的每日最高劑量,則發生視網膜病變機率極低;但若超過建議的最高劑量(日劑量超過四百毫克),則會增加視網膜病變機會,並加速發病。
臨床研究發現奎寧藥物在累積劑量超過一千克時,或連續服藥五年後,可能有百分之一的病患會發生不可逆視網膜病變,使視覺功能難以回復,所以密切監控並預防此副作用,乃有效控制自體免疫疾病外的一項重要課題。
眼科篩檢奎寧相關視網膜病變的一般建議如下:所有病人在開始服用奎寧前應先接受眼科檢查,且至少每隔十二個月重覆一次。眼科基本主觀檢查須包括最佳視力測試、眼底鏡檢查黃斑部;以及中央視野檢查,這是利用不同亮度於不同位置出現的光點,定量該眼可見範圍,並可與正常值比較。
病患若合併有下列情況時,應縮短眼科檢查的間隔:例如日劑量超過6.5公絲/每公斤瘦肉體重(因為使用實際體重計算劑量,可能會導致肥胖病人服藥過量);腎功能不全者;最佳視力低於0.8;年齡65歲以上;或服用劑量累計已超過兩百克的患者。
但近來研究發現當眼底鏡檢查出視網膜開始病變時,即使立刻停藥,也無法恢復視力,所以眼科醫師致力探討更即時敏銳的客觀診斷利器,如高解析度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檢查(圖一),這是非接觸式及非侵入性的眼科影像診斷技術,沒有輻射線,而是利用干涉儀與近紅外線的低同調光,對視網膜進行橫切面斷層成像,解析度高達五微米。
此外搭配自發螢光眼底攝影(圖二),能更早期發現視網膜感光細胞層的傷害。必要時再安排多焦視網膜電位圖檢查,它具有客觀準確定位定量的特點,能夠更加精確敏感地測定中央視網膜的功能變化。
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治療,眼科醫師是風濕免疫科醫師密切的工作夥伴,否則疾病活性控制住了,但若眼睛看不清晰,人生路難免還是顛跛。
正在服用奎寧的病友,也應主動詢問風濕免疫科醫師相關眼部問題,以及時轉介眼科醫師儘早預防治療。
Posted by
blinddoc
at
4/01/2013 07:25:00 PM
1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青壯年視力模糊 原來是肺癌轉移到眼睛的惡性腫瘤
近日在門診已接連兩位四十餘歲男性吸菸患者,因視力模糊求診;經眼科醫師為病患散瞳詳細檢查眼底後,發現視網膜外層的脈絡膜長出黃白色的肉瘤。正值青壯年的他們雖雖吸菸多年,但都自覺身體無大礙,經仔細詢問健康狀態後,才表明只是最近有些咳嗽、胸口悶而已;會診胸腔內科醫師進一步胸部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後,證實是肺癌轉移到眼睛脈絡膜的惡性腫瘤。
因為眼睛需要豐富的血流提供足夠養分,所以位於身體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的癌細胞可藉由血液循環侵犯到眼睛;眼球內血管最豐富的組織稱為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就成為惡性腫瘤轉移至眼內最常見的位置。轉移的腫瘤於眼睛裡面可能會形成單一或多個黃白色肉瘤,約百分之九十位於脈絡膜,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發現眼內有轉移性惡性腫瘤,仍然不知道早已罹患癌症,而且除眼睛外,已經蔓延至肝臟或骨骼其他器官。
根據統計,眼內轉移性惡性腫瘤的來源,男性以肺癌最多,女性則以乳癌發生的比率最高,其餘還包括腸胃癌症、泌尿道癌症、皮膚癌、及其他部位癌症;但是仍然有些病例,直至死亡,依然找不到原發的癌症來自何處。所幸眼內轉移性惡性腫瘤,只要保持高度警覺並不難診斷。
脈絡膜的惡性腫瘤以位於中心點的黃斑部附近最多,經常合併有滲出性視網膜剝離,因此若有不明原因之視力降低,再加上乳癌或肺癌的病史,就應該高度懷疑有脈絡膜的轉移;至於虹膜轉移,可於瞳孔附近發現黃白色腫塊,比較難早期診斷的是屬於睫狀體的轉移,往往需要藉助超音波或磁振造影才能發現,或是腫瘤變大時,將瞳孔點藥放大,以眼底鏡檢查,才有辦法看到。
治療方面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原發性腫瘤的部位,腫瘤的型態分期,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患者對視力的要求等。腫瘤科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療法、荷爾蒙療法、支持性療法等,眼科的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療法、經瞳孔熱透照等雷射治療、輔以玻璃體內注射抗癌藥物;各科醫師必需通盤考量密切討論後,才能做出對患者最好的選擇。
Posted by
blinddoc
at
1/15/2013 07:34:00 P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unday, October 14, 2012
近親中有網膜剝離病史也是罹患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
許小姐雖然只有三十幾歲,但因為高度近視,幾年前就因網膜剝離接受手術,所幸網膜復位良好。因為生活忙碌,上個月她才帶著讀中學的女兒來檢查眼底,原來是因為眼前突然出現黑影,所以不得不請假就醫。
首次看眼科就發現也是高度近視的女兒,一眼網膜剝離,另一眼也有許多網膜裂孔;網膜裂孔先以雷射治療,視網膜剝離安排鞏膜扣壓手術後,目前病情穩定。
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三大危險因子,包括高度近視,近親中有網膜剝離病史,眼球外傷或曾接受過眼部手術者。也就是說媽媽曾發生網膜剝離,兒女也罹患網膜剝離機率就會提高。
造成裂孔性網膜剝離的三要件,第一要有網膜裂孔,第二要有拉力使裂孔掀開,第三要有水分滲入裂孔下使網膜剝離。
而為什麼會形成網膜裂孔呢?因為眼球在年輕時,玻璃體與網膜十分靠近,但只在週邊網膜等處有緊密附著。年紀增長,玻璃體會液化,就會從原來膠狀物質中,出現水份。但高度近視者,因為眼軸前後徑增長,玻璃體液化會提早發生。由於水份滲入,會使原先接觸在網膜表面的玻璃體向眼球前方移動,對於玻璃體緊密附著的週邊網膜就會造成牽扯,拉出網膜裂孔。
那麼使網膜裂孔掀開的拉力從何而來呢?還黏在視網膜裂孔邊緣的玻璃束,因為其餘玻璃體向前,就會產生使裂孔掀開的拉力。此外,近距離工作時,睫狀體處於收縮緊張狀態,也會加強玻璃體對網膜牽扯。
而滲入視網膜裂孔下的水分則來自玻璃體液化後,從原來膠狀物質出現的水份;其餘為睫狀體所分泌房水。
經眼科醫師散大瞳孔檢查後,若確定網膜無病變,不需使用雷射治療預防網膜剝離。但如果發現周邊視網膜已有格子狀變性,或剛形成的視網膜裂孔,則必須接受雷射治療,以防止其進展成網膜剝離。
針對同一病灶,除非網膜裂孔擴大,否則雷射通常不需重複作;但原先正常網膜,隨著人體必經衰老,還是有可能出現新的裂孔,所以高危險群必須至少半年一次檢查眼底,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雷射沒有開放性傷口,如果拖到網膜剝離必須手術,就辛苦多了。
Posted by
blinddoc
at
10/14/2012 08:16:00 PM
4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Tuesday, July 24, 2012
小心睫毛增長液可能副作用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若能擁有天生濃長捲翹的睫毛,而不需每天繁雜的刷睫毛、戴假睫毛甚至去接睫毛的耗費功夫,更是女人的夢想;所以購買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又經過醫師處方的睫毛增長液,就可以安心了嗎?
陳小姐是位總是走在流行尖端的時尚女性,因為工作需要,必須時常面對鏡頭,雙眼有視差的她,配戴隱形眼鏡才能看得清晰。她向來非常重視眼睛健康,不僅選擇較衛生的日拋隱形眼鏡,居家也盡量改換有框眼鏡讓眼睛休息。
可是兩周前,她的雙眼開始發紅,於是她尋求眼科醫師治療;前位眼科醫師見她雙眼泛紅極為嚴重,所以診斷她為病毒性結膜炎,開立抗生素與含血管收縮劑的類固醇眼藥水使用,並請她停戴隱形眼鏡,幾天後雙眼逐漸退紅但未完全復原。
因為她必須重返工作,所以試著開始短時間戴隱形眼鏡,奇怪的是明明只戴兩小時,又睡眠充足,為何雙眼又紅得厲害呢?她要求是否可以開立效果更強、能讓眼白微血管完全收縮的退紅眼藥水呢? 但是微血管收縮眼藥水長期使用恐怕會引發黑色素沉澱、眼睛反紅的副作用,甚至還可能影響淚水分泌變少,導致乾眼症,所以必須審慎處方。
經詳細詢問病史後,她才想起最近在皮膚科診所購賣了睫毛增長液,開始使用後眼睛才紅,以為得到病毒性結膜炎停用稍退,現在再用又變紅。
所以答案揭曉,原來她是塗抹有效成分含Bimatoprost的睫毛增長液,發生眼睛紅的副作用。
這種藥物是一種結構類似前列腺素的化合物,可用來結合前列腺素接受器,這些接受器分布於毛髮上,與毛囊生長有關。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眼睛紅、眼睛癢,以及眼皮發黑,虹膜也可能顏色永久加深,甚至虹彩炎、黃斑部水腫引發視力模糊。
睫毛增長液雖然可以讓睫毛暫時濃密纖長,但愛美女性若使用後發生眼睛紅癢、黑眼圈、視力模糊等症狀,就醫時別忘了主動告知眼科醫師有使用此類藥物,以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Posted by
blinddoc
at
7/24/2012 05:42:00 PM
0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Tuesday, July 10, 2012
教授語錄
俗語說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我家教授雖不老,但總是出言成理,出手便知有沒有。
有位再生不良性貧血 (aplastic anemia) 的病人,因為白內障日漸嚴重而日益模糊,輾轉看了幾位醫師,由於行內人會懂的社會險惡,沒人敢幫他手術,所以來到教授門診。
病人略有醫學常識又心裡焦急,想拜託教授執刀,但又擔心自己的血液現況,要求教授先開立抽血檢驗單,一定要看過報告後,才願意安排手術時間,還希望最好能先輸血再開刀。
終於病患手裡拿著抽血單滿意地離開診間,教授對徒子徒孫開示了:
「本來白內障手術出血最多只有 0.1 cc,現在他堅持一定要先抽血,反而多失血 20 cc。」
現在行外人稍懂不必要的檢驗與防禦性醫療怎麼來的吧?
Posted by
blinddoc
at
7/10/2012 07:33:00 PM
2
comments
Tuesday, June 19, 2012
奇怪耶~妳
有位伯母第一次來門診,就抱怨上眼皮鬆弛擋住視線。
因為上眼皮鬆弛確實擋住視線的話,手術效果不錯,而且健保給付;我跟伯母說明後,附帶提醒若真想開刀,下次門診記得請家屬陪同,解釋手術可能風險並充分了解後,再安排時間。(現在哪個心智正常醫師吃了雄心豹子膽,敢病患第一次就診、家屬沒來就安排手術?)
兩周後伯母由女兒陪著來了,直接表明當天想開刀,我表示非緊急手術必須安排時間,不能今天開。
伯母說:「上次妳沒講。」(我明明有講!)
忽然她又想到了:「我想順便開雙眼皮。」我委婉解釋若是美容手術,無法用健保必須要自費。
伯母說:「上次妳攏沒講。」(妳是有問嗎?)
忽然她又想到了:「我想順便開眼袋。」我直接解釋若是美容手術,無法用健保必須要自費。
伯母說:「上次妳嘛沒講。」(現在是怎樣?)
伯母妳嘛卡拜託,妳上次不但沒說想開哪種手術又沒確定要開,幹嘛現在一直怪醫生,奇怪耶~妳!
Posted by
blinddoc
at
6/19/2012 06:11:00 PM
3
comments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Retina Person 終於得到救贖
幽默的畫風勾勒出 Retina Person 的心事,如 Perfluocarbone 沉重的靈魂終於得到救贖,以後誰敢再說眼科醫師很閒,老娘一定跟他拼了。
舊雨新知不可錯過的 BLOG
Retman toon town
Posted by
blinddoc
at
11/20/2011 08:46:00 AM
4
comments
Saturday, May 21, 2011
好久沒更新
最近心情擱淺,又怕點進來的人也跟著悶,貼篇衛教文章充數吧!
陳老先生眼前模糊的狀況已經持續快一年,終於忍受不住前往眼科就診,但其中一眼已因為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視網膜嚴重結痂而喪失視力,另一眼也有明顯出血,經過檢查評估,只能盡全力搶救還有希望的第二眼…
很多老人都像陳老先生一樣忍功一流,一眼已看不見,仍用另一眼硬撐,或將視力異常誤認為白內障或老化的自然現象,非到不得已絕不輕易就醫。治療黃斑部病變,不必像以前只能悲觀看待,新藥問世,使得治療有了大逆轉,不過成效如何,還要看是否能及時掌握治療黃金期。
能否挽救視力?掌握治療時機是關鍵
要降低黃斑部病變的威脅,必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有耐心的接受檢查,更重要是多給老人支持與鼓勵,千萬不可一味隱忍而錯失良機。
早期對於因黃斑部病變造成大出血的病患,通常只能口服止血藥物與施予傳統雷射治療,若效果不彰,又不幸雙眼先後都發生黃斑部病變,以致視力嚴重惡化,最後只能協助申請視障補助。
現在有新藥的加入,對病患可說是一大福音,今年健保正式通過抗血管新生藥物 (Anti-VEGF) 療法的給付,依規定,施打患者的矯正視力在0.05~0.5之間,並經過醫師診斷,將眼底掃描、血管攝影等相關檢查報告送健保局審核,通過後才能獲得給付,一年內最多給付三針,若要持續打第四、第五針,則必須自費。
但送審多需要數週時間,若首次送審未通過則需再次審查,等待期間病情仍可能持續惡化,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黃斑部病變的新利器
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療法是藉由藥物注射,抑制新生血管增生,經過近幾年臨床研究發現,對病患的視力有明顯幫助,病患在視力檢查表多能進步兩行以上,甚至小於0.1的視力,可恢復到0.5、0.6。最新醫學報告發現,每個月施打一針,視力進步的成效最好,但必須兼顧時間與金錢的花費。
對醫師而言,Anti-VEGF是治療的新利器,也因此目前已被使用在第一線治療。
傳統療法,視力進步有限
早期治療黃斑部病變多只能採用傳統雷射光凝固新生血管,不過長期觀察發現不但容易結疤,且會傷到正常組織,所以位在正中央的新生血管就不適用;研究也發現,治療後病灶週邊會有再復發的情形。
幾年前開始應用光動力療法 (PDT),從靜脈注射光敏感藥物(只有新生血管容易吸收這類藥物,正常血管不易吸收),十分鐘後,新生血管開始吸收藥劑,持續五分鐘,局部藥物濃度增高,再打特定波長的雷射。這種類似標靶治療的原理,比較不會讓正常組織受破壞。不過這項治療大多只能控制病情,視力進步並不顯著。
好的治療也要病患充分的配合,戒菸、控制三高以及正常作息、眼部防曬、多攝取蔬果,加上家屬的耐心協助,才能讓治療達到最佳成效。
Posted by
blinddoc
at
5/21/2011 02:49:00 PM
3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Thursday, March 17, 2011
遠行之前
遠行之前,送給大家一篇關於『粥樣動脈硬化與視網膜血管疾病』的文章,讓我們珍惜眼前,緩步未來。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話在血管疾病更是貼切,因為眼睛視網膜血管是人體唯一可以讓醫師直接觀察得到的血管,也為血管疾病的治療開了一扇窗。
眼睛血管堵塞就是俗稱的『眼睛中風』,正確病名是「視網膜動脈阻塞」,另外「視網膜靜脈阻塞」也可以算是眼中風的一種。所以視網膜血管阻塞,可分為動脈阻塞及靜脈阻塞,而依阻塞位置不同,又可分為分支視網膜動(靜)脈阻塞,或中央視網膜動(靜)脈阻塞。
視網膜動脈阻塞的症狀就是無痛視力喪失,按照阻塞血管大小及位置,病人在視網膜對應的視野會變暗或看不到。發生視網膜動脈阻塞,眼科積極搶救視力外,極可能心臟血管系統也有問題,所以抽血找出凝血功能、血脂肪、膽固醇等危險因子後,一定要會診心臟血管科醫師,小心檢查心臟血管系統;特別要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確認是否有內頸動脈膽固醇堆積而狹窄。如果忽視了眼球缺血症候群的警訊,五年內發生腦中風機率高於七成。
發生視網膜動脈阻塞,首要目標就是要儘快讓血管再度通暢,因為當視網膜動脈完全阻塞九十分鐘,黃斑部感光細胞會死亡,造成視網膜不可回復的傷害,視力就無法恢復。若是十二小時內都無法使血管重新循環,那視力將會永久喪失。視力恢復程度與治療時間快慢,以及最早視力降低程度關係最大。所以視網膜動脈阻塞是眼科急症,千萬不可延誤就醫。
最常見的眼中風是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會造成視力突然減退;若阻塞嚴重卻不治療,可能併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裂孔,甚至是視網膜剝離。若是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則會造成視力突然喪失;阻塞嚴重不治療,不僅引發視網膜新生血管,甚至會形成虹彩新生血管,而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屆時非但失明,且造成眼部劇烈疼痛,有時必須考慮摘除眼球。
視網膜血管阻塞成因包括血小板異樣、血脂肪或膽固醇太高、凝血機制異常、血糖過高、肺功能減弱、高血壓控制不良、血管粥樣硬化;最常見栓塞來源是膽固醇栓塞、血小板纖維栓塞、及鈣化性栓塞。致病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等,若連續熬夜的人也容易罹患。青光眼患者,由於眼壓過高,以致視網膜血管阻塞機會比常人高出許多,也是重要危險因素。有些病人從不知道自己有眼科疾病或內科疾病,因此毫無警覺,所以一經診斷眼睛中風,眼科醫師會轉介至內科進一步檢查治療。
發生眼睛中風的男女比例差不多,主要為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生時間常在早晚溫差大的冬天,但即使是年青人也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年輕視網膜動脈阻塞疾病患者,多半會有偏頭痛、凝血機制異常、外傷(如骨折)或心臟病,此外注射毒品或懷孕也可能誘發。一旦感覺看東西怪怪的,就應交替遮眼,看看是哪一眼視力出問題。一旦發現視力異常,應馬上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視網膜動脈阻塞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立刻進行眼球按摩、吸入95% 氧和5%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口鼻罩著塑膠袋呼吸)、降低眼壓(前房穿刺、服用碳酸酐脢抑制劑),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靈等血小板抑制劑等,使視網膜動脈擴張,以便協助阻塞血管的栓子流過阻塞處,以上治療措施可聯合使用,但效果有限。現在可與各科合作,如請放射線科醫師施行緊急經動脈導管,在眼動脈注射血栓溶解劑,讓受阻塞的缺血區域再度灌流,或接受高壓氧治療。
而視網膜靜脈阻塞初期,可將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或類固醇藥物注射入玻璃體內,降低黃斑部水腫及促進視網膜出血的吸收,以改善視力,再配合視網膜雷射治療,可以有效阻止併發症。如有廣泛視網膜內出血和微血管阻塞,可作全視網膜雷射,以減少虹膜新生血管形成。併發玻璃體出血和視網膜剝離時,則考慮進行玻璃體手術
除了侷限於眼部的視網膜血管阻塞外,要注意由慢性內頸動脈嚴重阻塞或眼動脈阻塞引起的眼缺血症候群,多發生於老年人和長期糖尿病患者。常因粥樣硬化或發炎性疾病,造成頸動脈管腔阻塞超過九成而致病,約兩成病例波及雙眼。臨床表現為視力逐漸喪失、眼眶疼痛,眼睛多數逐漸失明。眼缺血症候群可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但完全阻塞者效果不佳。視力預後差,虹膜新生血管伴眼壓升高者,可行廣泛視網膜雷射治療,要小心頸動脈兩側阻塞以及腦中風
視網膜大動脈瘤,是一種後天性視網膜血管異常;患者多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全身疾病。視網膜大動脈瘤早期多無症狀,隨病程可有不等程度視力下降。動脈瘤壁滲漏可引起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少數可發生瘤體破裂引發視網膜出血,也可能流入玻璃體腔,視力顯著下降。視網膜大動脈瘤大多無礙,若眼底僅有動脈瘤,病變又遠離黃斑,可保守觀察。若動脈瘤反覆出血並危及黃斑,或滲出物開始在黃斑沉積,則應作雷射治療。
愛眼不礙眼!妥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更能長保雙眼血流暢通無阻!
Posted by
blinddoc
at
3/17/2011 07:38:00 PM
3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Monday, February 28, 2011
沒時間感嘆
最近發現,感嘆是件奢侈的事,因為必須有閒。
謝謝最近直接或間接與我相認的人,以後這裡會很緩慢的更新了,您們的寶貴時間可以投入更新穎的玩意。
附上最近整理的一篇文章,希望對關心黃斑部病變最新治療的人,有些許幫助。
年節吃多、喝多、熬夜多,年紀大的長輩除了小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問題有害健康,還要小心熬夜用眼過度,誘發黃斑部病變惡化,造成無法回復的視力損害。
人老未必只有「珠」黃 「看直成曲」快治療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視力退化常見的疾病之一,年紀越大,盛行率也越高,通常會由單側先發生,最後雙眼視力都嚴重衰退;在歐美地區,「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往往是失明的首要原因,在台灣根據統計也僅次於白內障。對老人家生活品質的影響,實在輕忽不得。
所謂黃斑部,是在眼球正後方,位於視網膜中心;因為此處含有黃色色素,所以被稱為黃斑部。通常眼睛直視前方,光線透過眼角膜及水晶體,影像最後就是聚焦在黃斑部。因為黃斑部集中大部分的錐狀感光細胞,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負責閱讀或精細工作的視力。所以一旦遭受傷害或破壞,視力會急速減退,影像的中心部會變暗模糊不清,雖不至於全盲,但卻會在閱讀或近距離看東西時產生困擾。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初期就像是「長在眼底的老人斑」,但無法用遮瑕美白的方法去除。而且黃斑部病變位於視網膜中央,視網膜是腦部的延伸,無法像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後可以置換新的,因此若被當成白內障,或視為必然的老化現象而認老輕忽,而延誤早期治療時機,患者可能永久失去寶貴的視力。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真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然並不完全清楚,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性別 (女多於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抽煙、及長時間強光照射,其中年齡是最重要的因子。在健康情況下,黃斑部與底下的脈絡膜之間,原本有一層具保護性的薄膜,由於上述可能原因,這層薄膜產生了裂縫,脈絡膜便生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蔓延到裂縫中;可是這些新生血管特別脆弱,管壁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滲漏到黃斑部的下方,隨著時間形成疤痕組織,就會破壞黃斑部精細的結構。
減少「光害」 切記避光多防曬
黃斑部病變的預防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強光直接刺激眼睛,注意眼部的防曬,外出時應配戴確實能隔絕紫外線的太陽眼鏡。平時均衡食用含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A、C、E,鋅,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質的食物,多吃深色水果,像是葡萄、櫻桃,或是菠菜等綠色蔬菜。良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最好不抽煙。不只是過年熬夜多摸兩圈,甚至現在有些銀髮族也開始熱中上網、玩線上遊戲,長時間熬夜增加了眼睛受光線刺激的時間,也是讓黃斑部病變症狀加重的主因,所以要避免熬夜,讓眼睛多休息。
「看直成曲」要小心 及早治療 視力穩定就是一種進步
一般分辨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白內障主要的原因是水晶體的混濁跟硬化,影像會產生色彩黯淡的現象,但若出現早期症狀如:在微暗處或光亮處視力都減退,或在暗處有中心盲點。晚期症狀如:中心視力喪失,影像扭曲變形的狀況,就要警覺是否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各位網友請小心保護您的雙眼,不是只有白內障才會使人看不清楚;而且白內障的手術目前已經很進步,但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治療,還未臻完美。
另也可以幫助家中長輩透過一種名為阿姆斯勒的方格量表,輪流以左、右眼單眼檢查,是否可清楚看見直線,檢視是否已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五十歲以上,且有以上所提到的危險因子的民眾,則需定期做眼睛檢查。眼科醫師可藉由眼底檢查、色覺檢查、螢光眼底血管攝影、光譜眼底斷層掃瞄等儀器,來診斷黃斑部病變,並及早治療。
若發現長輩已有「看直成曲」的狀況,建議盡快就診視網膜專科醫師尋求協助,且全民健保已於民國一百年開始有條件給付眼底注射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眼內注射後,可完全穿透所有視網膜層,到達不正常血管所在的脈絡膜,直接作用,在治療上讓患者有更安全有效的選擇。雖不一定可完全恢復正常視力,但對於黃斑部病變患者的治療,持續保持穩定的視力不惡化就是一種進步,因此除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持續於視網膜專科追蹤檢查,長保銀海澄清。
Posted by
blinddoc
at
2/28/2011 07:46:00 PM
3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unday, May 09, 2010
帶狀皰疹病毒導致後極部外網膜層壞死
帶狀皰疹病毒可能造成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患者迅速失明
楊先生在六年前就檢查得知感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隔了兩年才就醫,但並未規則服藥,CD4淋巴球降到每立方毫米50以下。四個月前,他的背部長出帶狀皰疹。
因為最近左眼視力急遽下降,很快右眼也模糊,才求診接受住院治療。除了感染內科積極給予抗病毒合併療法外,眼科醫師採集眼內前房液,進行聚合酵素鏈鎖反應檢查,發現帶狀皰疹病毒已侵入視網膜,造成後極部外網膜層壞死;雖然積極眼內注射抗病毒藥物,雙眼已無法回天。
感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所引起的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簡稱愛滋病。其特徵為患者的免疫系統逐漸被破壞而喪失功能後,身體便遭受病毒細菌交相侵略。
CD4淋巴球在人體免疫系統擔任重要角色,而人類免疫不全病毒專門攻擊CD4淋巴球,當淋巴球數目減少到每立方毫米200以下時,免疫系統已接近崩盤,無法對付環境中各種病毒細菌的傷害。
眼部的伺機性感染包括巨細胞病毒、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念珠菌、弓狀蟲、組織漿菌、梅毒、結核菌、卡氏肺囊蟲等,通常是感染免疫不全的宿主。
其中帶狀皰疹病毒在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患者會造成後極部外網膜層壞死,特徵是眼睛外表不會紅痛,且病灶可發生在網膜所有位置,通常一眼先發病,很快另一眼也失明。追溯病史,約七成病患在眼部發病前兩個月曾有身體其他部位發生帶狀皰疹。
近年基礎及臨床醫學的進展,愛滋病已越來越不被認為是絕症。
提醒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病友一旦得知感染,一定要與感染專科醫師合作,規則接受抗病毒合併療法,因為良好服藥遵從性很少產生抗藥性病毒。雖然抗人類免疫不全病毒藥物可能會有短期和長期副作用,但大多可以藉著調整抗病毒藥物組合,經由飲食、運動或給予代謝藥物而獲得改善或預防。
由於帶狀皰疹病毒在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患者引起的後極部外網膜層壞死來得猛又烈,如果在治療期間,身體任何部位發生帶狀皰疹,一定要告知醫師,並接受眼科檢查;若感到視力模糊,馬上要就醫,因為積極多方治療,才有機會控制感染,至少搶救另一眼視力。
Posted by
blinddoc
at
5/09/2010 08:23:00 AM
4
comments
Labels: 眼科知識
Saturday, March 20, 2010
爽朗的阿伯
通常到眼科的第一關,都要做視力檢查,可以讓眼科醫師對眼睛功能有基本了解。
視力檢查表主要有藍道爾氏 C 字視力表,記錄方式為小數點,測試距離為五公尺,但有時斜向缺口的 C 對部分學童會有理解表達的困難。
另外還有史奈爾氏 E 字視力表,記錄方式為20/200、20/100,20即指測試距離為20英呎。一般建議視力表之設置,宜以 E 字視力表為優先。但如果病患連視力檢查表上最大的缺口都無法看到,醫護人員就會以是否可以辨認手指指數、手掌揮動、或感受到光線作紀錄。
某日一位視力不佳的阿伯到眼科看診,親切的護士小姐先幫他量視力,發現他連最大的 C 都看不到了,所以就比出一隻手指頭,用台語耐心地問他:
「阿伯,指頭啊幾隻?」
只見爽朗的阿伯豪氣干雲中氣十足地回答:
「你阿伯我,指頭啊十隻!」
靜 ~~~~~~~~~~~~~~~~~~~
好了,雪兒,謝謝您捧場的笑聲,小板凳可以收起來準備回家了!
Posted by
blinddoc
at
3/20/2010 07:07:00 PM
2
comments